新聞詳情
日前,方向圖微變監測雷達隨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考團隊走進地處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的安州區高川鄉大光包滑坡,深入研究該滑坡的地質生態環境條件及其過程機制,以更好地支撐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建設,輔助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大光包滑坡由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觸發,其堰塞壩高達690米,體積達7.42億立方米,是我國已知的最大規模地震滑坡,也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方量在5億立方米以上的超大規模滑坡之一。規模如此巨大的滑坡堆積體,當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形變,為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帶來了較大的隱患。深入研究該滑坡的地質生態環境條件及其過程機制,可為強震條件下滑坡失穩機理研究提供研究示范。
10月14日至17日,為進一步探究大光包滑坡區域穩定性及其運動機理分析,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千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力支持下,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的地理信息與遙感應用科研團隊聯合國家遙感中心綿陽科技城分部、西南科大四川天府新區創新研究院、四川省金屬地質調查研究所、內蒙古方向圖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北斗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對該區域開展了“空-天-地”一體化聯合監測,并就該滑坡堆積區對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生態環境及其影響因子等進行研究分析。
此次科考團隊領隊、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張文君介紹,這是國內首次采用光學與雷達衛星遙感、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無人機激光雷達掃描(點云點距分米級)、地面三維激光掃描(點云點距厘米級)、微變地基合成孔徑雷達監測(亞毫米級)等綜合立體一體化監測的新模式,建立了滑坡監測新技術、新方法、技術創新新手段;通過采集的大光包滑坡區域海量高精度監測數據,后續將圍繞大數據融合處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分析模型和數據挖掘等,進一步對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域大光包滑坡震后15年間地表變形規律、滑坡堆積體表面生態植被演變、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等進行系統研究。
因地基合成孔徑雷達監測需要布設后持續不間斷監測,加之大光包滑坡區道阻且險,科考團隊成員需要在滑坡區的監測站點駐守數天時間。為此,方向圖與科考隊員們克服了山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堅守駐地,最終得到了寶貴的研究數據。目前,團隊研究人員正在加緊處理相關數據,以盡快得到相關研究結果,為該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相關數據支持和決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