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天更藍了,海更凈了,岸上的各種綠植和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許多很多年都不見的海鳥,在這里安家筑巢了。”遼寧省大連市金普新區復州灣街道夏屯村的漁民王友勤告訴記者,如今,他總喜歡來復州灣附近的海邊走一走。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復州灣生態修復項目共修復岸線17.1公里,恢復濱海濕地414.2公頃,入選自然資源部《渤海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復州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日照充足、雨水少、風速大,產出的海鹽晶瑩剔透、色澤白凈,晶體氯化鈉純度高,年產日曬海鹽近百萬噸。
復州河從復州灣流入渤海。“那時候,復州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域和濕地幾乎都被大大小小的養殖池分割開來,就連原本寬闊的河面,也變成了一條狹窄的水道與外海相通。”緊鄰復州河入海口的大連市長興島經濟區三道咀村的村民萬齊勝告訴記者。
萎縮的海灣空間、日漸狹窄的內陸河道,一度讓這里的水體交換能力下降,海洋生物多樣性也在下降。“前些年,我們經常帶孩子來海邊,后來有人在這里填海造地、修建養殖堤壩,我們就不怎么過來了。”大連市民桑勝民說。
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統計的數據顯示:由于以前灣區內的粗放式開發,圍海養殖和鹽田規模大幅擴張,加上填海造地工程不斷向海推進,造成海灣空間不斷萎縮。
“圍海養殖和填海造地占用大量的濱海濕地、自然岸線,甚至包括生態紅線區,一度使得復州灣的海洋生態環境和生態景觀價值受損。海洋生態環境惡化,也讓一些瀕危生物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蔡洪春說。
岸線整治,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
蜿蜒曲折的復州灣海岸邊,細沙柔軟,鷗鳥云集。
“這里就是我曾經養殖海參的地方,當時海岸線幾乎全被育苗棚占了。”在一處淺灘,曾經的海參養殖戶劉大友告訴記者。現如今,總長度達63公里的人工養殖池埂已被清理挖除。
“我們根據海岸線周邊地形地貌、后方陸域現狀等對岸線類型進行了細致劃分,分區段確定岸線修復方式。”復州灣生態修復項目負責人王江表示,復州灣的岸線修復主要涵蓋基巖岸線修復、具有防護功能的生態岸線修復以及淤泥質的生態岸線修復3個類別。“由于養殖池埂未占用基巖岸線,拆除外側池埂后對這部分邊坡進行整理,就基本能將基巖岸線恢復到原始狀態。”王江說。
記者看到,在緊鄰漁民房屋、耕地及濱海公路等生產生活交通設施的部分,對其外側堤壩予以保留,主要以人工填筑土石壩加固的方式進行處理;對泥質岸線,則保留了原始土方堤壩,補種了鹽地堿蓬等原生植物。
“在項目推進中,我們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突出自然恢復為主、保護優先等原則,因地制宜采取退養還灘、構筑物拆除、岸線整治修復等措施。”王江說。
為了做好復州灣生態修復工程后期管理維護工作,復州灣所在的大連長興島經濟區管理委員會專門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由區社會事務管理局具體負責岸線自然損毀的修補和維護,中國海監長興島經濟區大隊負責每月對修復后的海域、岸線進行巡查,并對發現的違法違規用海問題及時查處。長興島街道辦事處及相關村委會則對轄區內完成修復的海域和岸線進行日常看護管理。”大連市長興島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峻峰表示。
修復濕地生態,恢復生物多樣性
雖已入冬,緊鄰復州河入海口處的三臺子濕地卻很熱鬧,大量鳥類在此覓食。
“現在環境改善了,鳥兒的食物充足。”三臺子濕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高德軍告訴記者,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這片濕地就成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灰鶴的越冬地。還有天鵝、東方白鸛、豆雁、赤麻鴨等30余種鳥類在這里越冬或遷徙停留。
“除了三臺子濕地,長興島周邊的其他濱海濕地也是遷徙水鳥繁育、停歇和越冬的重要場所,這里同時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區域。”大連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處副處長王婧介紹。
在復州河入海口,原本布滿河道的養殖池被拆除,曾經狹窄的河道經過疏浚,如今河水清澈、河面寬闊平緩。“我們在不影響潮流通道的前提下,將外側臨海與潮流方向一致的離岸池埂局部進行保留,分散形成34個狹長區域,為鳥類等動物留出覓食棲息場所。隨著濱海濕地的恢復,近一年來已經在濱海濕地觀察統計到鳥類29種。”大連市自然資源局長興島經濟區分局海洋科科長劉生革介紹。
經過修復后的濱海濕地,低潮時大部分處于裸露狀態,漲潮時則被淹沒。“我們設計的生物棲息地始終處于露出狀態,這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和覓食區域。”劉生革告訴記者。遙感影像和日常觀察也顯示,修復區域已經基本恢復濱海灘涂濕地形態,岸線恢復自然狀態,濕地植被逐漸形成,底棲生物逐漸增多。
“通過在復州灣海域實施近岸構筑物清理、圍海養殖池拆除、灘涂植被恢復等修復措施,我們共計恢復濱海濕地414.2公頃,修復岸線17.1公里,極大改善了長興島周邊濱海灘涂的濕地環境。”大連市自然資源局長興島經濟區分局負責人孫雷說。(記者 劉洪超)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